加入收藏  |
协会概况  
设为首页  |
搜索

是我们在拯救手艺人 还是手艺人在拯救我们

611,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刚刚过去。613日,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,要礼敬传统文化,守护民间文艺之根,“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。”

从过去的忽略,到后来的重视,再到现在的“礼敬”,从国家到民间,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,都有了新的认知。

2006年设立“中国文化遗产日”起,已经走过了10年。即日起,《河南商报》推出“谁在拯救谁——中国文化遗产保护10年再调查”大型系列报道,关注我们身边的“非遗”,向这些坚守的手艺人致敬。

很久以来,我们提起“非遗”,都会想到类似于“老土”“陈旧”;提起非遗传承人,伴随着的仿佛是“停滞”“落伍”“贫穷”。

所以,我们提“保护”,甚至是带点文化优越感的:我们是先进的文明,这些留存于农耕时代的落后文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,所以需要我们来保护。

然而,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?

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,整个中国社会,认为工业文明是先进的,农业文明是落后的,这期间发生了一次次对旧文化的强制性断裂。那时候的中国需要富强,但是一次次对传统文化“动刀子”的结果,就是大家内心深处对传统的轻视和抛弃。

幸好,我们终于能停下脚步,来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。

冯友兰说过:“文化没有先进和落后,只有现在和过去,只有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。”

最近十年来,从国家到民间,这种认知的改变也越来越明显。

来自于中央最新的声音,正代表了当下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。

613,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到,“礼敬传统文化,守护民间文艺之根”。——我们不再用“保护”,而是用谦卑的、尊重的“礼敬”。

刘奇葆还提到了电影《百鸟朝凤》。他说,这部电影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冲击。

事实上,民间文艺承载着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文化传统,能传下来的,都是过去几千年来的精华。它们承载着历史,让我们从中获得精神滋养、砥砺家国情怀,明白安身立命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准则。

我们常说,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DNA。中华文化要想长盛不衰、血脉相传,就必须保护好这些形式古朴、内涵厚重的原生文化。总有一天,它会成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。就像一个人,出去远游了几十年,仍想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。我们国家高速发展了几十年,就想找找灵魂找找根。不管我们曾把它抛弃了多久,一旦有合适环境,它仍然会复活。

那些坚守着传统的手工艺人,不是说凭他们就传承了传统文化,而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,才唤醒了全社会的意识,让大家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,恐怕就是他们**的价值所在。

当有一天,我们回过头来,发现自己仍然有心灵深处安身立命的故国家园,仍然有流淌在血脉深处的文化之根,我们该感激,今天我们看起来是在“保护”这些人,而其实,是他们在救赎我们。